一、原木发运情况
新西兰作为中国原木的主要的进口来源国,其发运的淡季为新西兰的12月至1月,自3月份开始,新西兰发运量开始恢复。
中国木材需求旺季为每年的3-4月份和9-10月份,需求淡季为每年的6-8月和11-次年1月份。
中国木材需求的旺季正好对应新西兰发运量恢复的阶段,中国木材需求的淡季正好对应新西兰发运量低迷的阶段,二者峰谷基本对应。
新西兰原木每年的发运量上限为3000万方,其中运往中国的量大概在1700万方,船期为40天,一船折合国标约为3.5万方,基本全为散货船。国内原木进口贸易商与国外出口商所签订的原木进口合同均为长协,但只定大致进口量,不定价,且这种进口长协每月签订一次。
目前加拿大与美国一年能出口到中国的原木货量大约在220万方,美国原木主要为当地消化,日本一年能出口到中国的原木货量大约在170万方。总体来看,新西兰、加拿大、美国、日本一年出口到中国的原木货量大概在2100万方左右。平均来看,我国每个月大概能进口50条船原木(新西兰发往中国的船基本全为原木,其他国家的船除了原木之外还有其他货物)。
二、港口情况
原木基本都是露天储存,受湿度温度绝对水平的影响较小,但是受湿度温度变化快慢的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原木的开裂,在现货贸易中会将面临折价。
我国原木进口的港口有:岚山、岚桥、蓬莱、太仓万方、太仓鑫海、新民洲、江都、赣榆、莆田秀屿、漳州、莆头、虎门、钦州、曹妃甸、靖江、常熟、董家口。其中江苏地区港口的原木进口量占比达到60%以上,山东地区港口的原木进口量占比达到30%,本次主要调研了江都港与岚山港。
江苏地区原木进口之后的堆存主要在港内码头,对于社会库存的数量和出库量比较容易统计;而山东地区原木进口之后的堆存主要在第三方堆场,大规模的堆场容量约有8万方,而一般小规模的堆场容量只有几千方,较难明确精准统计社会库存数量和出库量。
我国原木的社会库存量正处于逐步攀升阶段,预计在3月底能达到400万方。截至到3月初,我国原木的社会库存量为350万方左右,其中辐射松的社会库存量为266万方,北美材的社会库存量为53万方;云杉、冷杉的社会库存量为22万方。
2025年2月份开始,新西兰的原木供应链就开始恢复了正常供应,整体发运量回归到了季节性旺季的水平,新西兰2025年2月的发运量峰值虽然不及去年同期峰值水平,但2月平均发运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均值。按照40天的船期预测,3月份我国原木到港量绝对值可能还会处于偏高水平。
三、下游深加工企业情况
根据贸易商与深加工企业的介绍,不同针叶材种都有自身优势和主流的用途,比如白松和辐射松都可以用于建筑口料,但白松的品质更好,硬度更高,随之价格也更高,主要用于桥梁;辐射松质量次于白松,主要用于普通厂房建设,而柳杉较软,主要用于木包装、木托盘和木栅栏。
一般情况下120-130方原木生产100方口料,损耗约为20%,工厂的一个套具日均产量为100方口料。
目前下游深加工企业的利润很低甚至为负,如果上游的价格稍微调涨,那么下游企业的接货意愿和接货能力就会减弱。据了解,现阶段终端订单不好,深加工企业多保持以销定产策略,库存不会保留过多,2025年的原木采购价格要高于2024年,但是木方的销售价格要低于2024年。
四、原木定价权的问题
根据海外原木供应商的供应量情况,外商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其中PFP(太平洋)、AVA(瑞安)、FFP处于第一梯队,月供货在45-51万立方米左右,但是目前来看外商的垄断程度也在下降,之前三家市场份额大概占据50%,基本主导市场价格,但是现在基本呈现5家甚至10家外商市场份额占据50%的情况。
如果说我国原木需求爆发阶段与国外供应紧张阶段恰好对应,那么定价权就在外商手中并且易出现行情。据调研了解,在市场需求较好的年份,比如疫情期间,我国需求迅速增加,全球供应紧张,海外受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影响,新西兰出现了封岛,同时木材加工厂出现劳工短缺,木材的砍伐量下滑,并且发运受阻,导致阶阶段性供需偏紧。与此同时,中国国内木材库存处于较低水平,海外木材加工行业的产能快速下降短期放大了国内木材市场短缺矛盾,导致集中抢货,国内原木价格短期内出现了大幅上涨。
对于外商的报价,据调研了解到,新西兰外商报价以CIF报价为主,包含了运费,之前报价最高峰为135美金/立方米,现在是120-125美金/立方米,折算到国内的进口成本大概是在840元/立方米左右。
(文章来源:国元期货)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